歐美公共藝術
1
|
2
|
3
|
4
|
5
|
6
|
台灣公共藝術
|
|
|
|
|
|
參考資料:http://www.bing.com/images/search?q=%e5%8f%b0%e7%81%a3%e5%85%ac%e5%85%b1%e8%97%9d%e8%a1%93&FORM=HDRSC2
二十五年的努力,換來十六天的亮眼
包裝大師克里斯多紐約公共藝術新作介紹
文∕何春寰
包裝大師克里斯多的作品包括了以下的特性:一、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二、每一件作品都是一生難逢一次的機會;三、必須從無到有,解除所有執行上的困難與不可能;四、然後,在達成目標、完成作品之後,重新歸零、全身而退,在人們的心中留下作品的迴響,以及各種類型的文件記錄。
克里斯多早在1979年便向紐約市政府提出計畫,申請在中央公園內,搭建一道由許多掛著布幔的門框組成,綿延跨越公園數英哩長的「門道」(The Gate)。經過長時間的評估後,該計畫的申請於1981年遭到市政府拒絕。原因是當時的計畫需要在中央公園內的土地上鑿一萬五千個洞,以便讓門框安穩地站立於公園內,光是公園土地的維護與保持、環保觀念的砥觸、民眾在其間活動的安全等責任,都令雙方無法承擔得起。
在醞釀了20年之後,克里斯多在2002年再度向新上任的Michael R. Bloomberg市長及公園管理局提出「門道」作品的申請案,但這次所提出的是一個「不需鑿洞」的執行計劃。7千5百個特製的十六英呎高(約388公分)鋼質門框,垂吊著橘黃色的布幔,將沿著公園內的23英里步道,以從59街到110街、從東到西的走向、以每個相隔十二英呎(約366公分)的距離,沿著地形與步道排列,在陽光照耀及遠望下,就像是一條長長的金黃色門廊,時而凸起、時而隨著樹林與草地若隱若現;若是從高處往下遠望,也有黃龍遊走於大地之上的感覺。
當人們走在「門道」之中時,會發現一張張橘黃色布幔,在大自然裡的陽光與風的照拂下,既像是光線與樹影的畫布,也像是一個個每分每秒都在變化造型的動態軟雕塑。除此之外,而且,人們視覺所及的景象,也會隨著自己的步伐與視線方向轉變,所以「東張西望」成了人們走進公園觀賞這件作品時的標準動作之一;另一個幾乎每一個人都想嚐試的動作,便是伸手觸摸或企圖抓住不斷挑逗這人們的一張張橘黃色布幔。
這件作品,光是門框所需要的特製鋼質底座就需要1萬5千個、門閂所需要的訂製螺絲就多達16萬5千個。整個計畫的經費預算為2千萬美金(約6億5千萬台幣),其中包括捐給中央公園管理處的3百萬美金。這項計畫終於在紐約市政府不需負擔任何資金、克里斯多負責材料、人工、裝置費用,以及支付展覽期間市政府因加強警力與安全人員所增加的費用等條件下被核准,展出16天。
其實,克里斯多一向以出售自己作品的方式,籌措執行他所有的巨型公共藝術計畫的經費,包括他最令人稱道的包裝建築物作品,以及綿延山谷間的布幔、圍繞夏威夷小島的裙幔等,都是依據這個模式執行。因此,為了「門道」這件作品,克里斯多絕大多數的時間,都待在位於紐約蘇活區的工作是內繪製各式草圖,以便賣給有興趣典藏的美術館與私人收藏家,直到作品一旦完成,他就停止草圖的繪製工作。單單在二年之內,克里斯多夫婦便已經售出價值1千5百11萬美金的作品;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惠特尼美術館、古根漢美術館、德國Wurth美術館各自收藏了不同的「門道」作品草圖,其中金額最高的是六十萬美元一張。
這件暫時性公共藝術作品,在2月27日劃下了句點。其中,沒有任何一個門框會被拆開來賣,因為所有存在於2月12日至27日間的門是「一件」作品。之後的十五天之內,門框都將從公園中消失,鋼質基座會被回收、溶掉、再利用;門框全都會回收再製成鋁箔飲料罐;11萬6389英里長的尼龍線織成的9萬9155平方公尺布料,所做成的布帘,全數都將會被絞碎,壓成地毯的塑料底襯。換句話說,「門道」的實體是徹底的從人間蒸發了,留下的只有眾人對它的回憶,以及馬克杯、T-恤、畫冊、海報、紀念手錶與棒球帽等紀念商品。
「門道」這件作品從出現到消失的過程,不但對許許多多參與作品製作與裝置工作的相關人員、到公園裡觀賞作品的觀眾來說,是一次橘色的視覺「驚艷」;而對所有與這件作品的實現,以及在這段期間、在公園裡外周邊以各種行業維生的人來說,則是一次與綠花花的鈔票(美金紙鈔的油墨是綠色)迎面相擁的「經驗」。當公園再度恢復了往常的面貌;然而,「門道」這件具備教課書等級的二十一世紀「公共藝術」經典案例,其所引發的連鎖效應與討論也十分的具有公眾性。
就紐約的社會大眾而言,最津津樂道於分享自己的「門道經驗」的有二種人,一種是實際因「門道」而獲利的人。像Dennis Roman先生,完全沒時間抬頭對那些飄揚在陽光與冷風下的橘色布幔看上一眼,不是他不屑,因為他是公園裡賣熱狗的小販。平日裏一天可做一百美元生意的他,這段期間不到下午三點,就已經有一千元入袋;沿著第五大道與公園圍牆邊上的臨時書攤,通常從十二月到三月之間是不營業的。然而,因為「門道」,而出現了十幾個攤位,紐約最大零售書店Strand的活動攤位上,一天平均約有一百位顧客光顧,主要是詢問及購買與「門道」相關的出版品,以及克里斯多早期作品的書籍與畫冊等,銷售量比平時還多出一成;做動物造型氣球的Stacey Berna女士說「這作品太有意思了,若不是因為克里斯多,這個季節我只能在家陪小孩」,這幾日下午才過了一半,就可賣出一百五十個,這樣的好生意,通常在生意最旺的夏季旅遊季節,一季也只有二天是像這樣;在公園幾個主要出入口的相關紀念商品攤位上,中央公園管理委員會所發行的導覽地圖、馬克杯、T-恤、畫冊、海報、紀念手錶與棒球帽等商品更是大熱賣,Sharif Sadiq是臨時銷售員,他說每天忙起來既要搬貨、刷卡、收錢,還要回答顧客的各種問題,數錢都數到手酸;賣棉花糖的小販Miguel Ixco捲起大半天收入的七十元鈔票,淡淡地說:「雖然不是很多錢,但是生意確實比平常好許多。公園裡湧入了這麼多的人,而每個人都總會想要買點而什麼的。」
中央公園內人工湖邊的「船屋餐廳」(Boathouse),通常冬季是休業的,據餐廳經理Fonda Tsironis估計,「門道」展覽期間,約百分之四十的顧客是觀光客,午餐時間的用餐人數平均在二百五十 至 三百人之間,是平時的三倍;晚餐則平均要等上二小時,才輪得到桌位,整天不停地告訴客人沒位子的餐廳服務員興奮的說:「我們愛死了這種狀態,每一分鐘都愛,因為這種盛況才是紐約的本色」;連帶著公園周邊的地下停車場與餐廳,也都呈現滿位與滿座的狀態。根據紐約市政府的估計,觀光客因為「門道」這件作品的吸引來到紐約市,不但會需要投宿旅館、停車,順帶也會購物、參觀美術館、觀賞百老匯歌舞秀、在餐廳消費等。因此,這件作品將會為通常較為沉寂的冬季紐約市消費市場,帶來八千萬美金的經濟效益。這其中就包含了二百五十萬美元的市政府稅收(City Tax)。
另一種是喜歡與人分享自己對「門道」的觀感以及反應的人,尤其在各路媒體對「門道」近二十天鋪天蓋地連續報導之後,藝術家圈裡開始有人發出「門道」的視覺效果是六○年代風格的質感、不具備足夠的當代感等評語,甚至「關於這樣的作品是「藝術」嗎?誰出錢?誰獲益?這麼做到底有何價值?什麼是藝術?都有人質疑、也引發克里斯多和珍克勞德夫婦藝術行動的支持者與懷疑者之間,在網路上的論戰。而克里斯多和珍克勞德在面對外界的質疑時則強調:「『門道』不是象徵,也不是訊息,就只是藝術作品,它是沒有功能與目的的。」、「『門道』的意義將由每個走過七千五百個門、二十三英里長路的人所發掘。」
許多媒體記者、收藏家、市民甚至在關切「門道」二千一百萬美元的經費天文數字是怎麼定出來的、錢是怎麼花的?還有人依據克里斯多所提供的「門道」材料清單一一訪價,各自在自家網站上公佈估價的數字。例如一位紐約時報記者所做的市場調查結果: 一萬五千個共計五千二百九十噸的鋼質基座,用掉了三分之二個巴黎艾菲爾鐵塔的鋼材,市價約五百萬美、七千五百個中空乙烯基管的門框大約八十萬美元、九萬九千一百五十五平方公尺布料所做成的七千五百張張橘色布幔,不算工錢最多一百萬美元。
但是,這些數字還未包括材料安全試驗、成品訂製、倉儲、運送、現場施工、安裝、保險、文宣、公關,以及十六萬五千個螺絲的費用;也不含捐給中央公園的三百萬美元、展覽期間清潔維護費三十二萬美元。一位擁有克里斯多早期作品草圖的收藏家Greg Allen先生公開表示自己的觀點,他認為「門道」的實際花費應該不可能超出一千萬美元,尤其他不能接受「門道」是以二千一百萬美元的標價,代表克里斯多和珍克勞德夫婦對紐約市及中央公園的慷慨形象與標籤,更何況他相信「花的錢多並不代表就一定是好東西」。
擔任克里斯多法律首席代表四十年的芝加哥律師Scott Hodes先生,則表示他不知道二千一百萬美元的總價是如何計算的,但他相信各種工作人員的保險費應當在整個作品執行經費比例中,佔有較大的比例,而且應該是從一九七九年克里斯多首次向紐約市政府提出「門道」企劃案時算起的。或許,「門道」實際到底花掉多少錢的問題解答,就在當克里斯多在被紐約時報記者不斷當面詢問「門道」計價問題時的反問中,他說:「你會怎麼計算二十六年來無數次的會議、協商、規劃、設計?」
克里斯多在中央公園中設置的「門道」,堪稱是紐約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公共藝術作品,而克里斯多二十五年的努力,換來中央公園十六天的亮眼,即便是只有暫時性的十六天展示,「門道」卻將會是一件永久性設置在人們心中的藝術作品。
參考資料:http://publicart.moc.gov.tw/artist/artist_single.php?id=14

‧
| 創作作品: 門道The Gates |
‧
| 創作年份: 2005 |
‧
| 製作媒材: 鋼、布 |
‧
| 設置地點: 紐約中央公園 |
‧
| 說明: 「門道」的實體轉換成眾人對它的回憶紀錄以及紀念品。 "The Gates" transforms into people's memory and souvenirs. |

參考資料:http://publicart.moc.gov.tw/artist/artist_single.php?id=14
丹尼爾‧布罕 (Daniel Buren) |
現年73歲的法國藝術家丹尼爾‧布罕(Daniel Buren),是當代重量級的藝術家,也是六○年代以來極限主義的重要代表人物。2002年,在巴黎龐畢度中心舉行的大型特展「不曾存在的美術館」,是對其藝術成就的肯定。
1965年,布罕受到市集小店遮陽棚的條紋帆布啟發,遂開始持續卅八年、著名的條紋系列創作。就像經由魔術師棒子揮動下的魔法般,巴黎皇宮的中庭、德國美術館、比利時的大學醫院、日本東京I-land車站等等歐亞等地重要公共空間,被寬度絕對是8.7公分的紅白、藍白、黑白或綠白等雙色相間的各式作品"佔領",原有的空間感徹底改變,成為很有"布罕味"的場所! 當然,許多人心中一定很納悶,以條紋相間的型式改變空間氛圍,就可以稱之為「偉大的藝術家」嗎?其實,型式只是藝術家創作思考的"產出"而已。布罕最重要的創作中心思想是「淡化作品中具象的內容,並捨棄敘事性的主題。」而採用8.7公分寬的條紋如此一致性的元素做為中心創作語彙,無疑地,相當地能強調作品絕對客觀、不具備人格的特色。 布罕的藝術表現在保守的六○年代,是相當罕見的。這位藝術家年輕時與另外三位藝術家組成的極限藝術團體BMPT,在1966年到1967年,曾經舉辦了一系列主題不斷重複的集體創作,四人分別不斷繪製直線、橫線、小點及圓圈。雖然此一前衛作法,在當時的藝壇上引發了「是否為藝術」的激烈爭論,但透過這樣集體創作的型式,亦讓布罕有機會重新檢討、評斷現代藝術外在形態的極限,及藝術中隱含的政治及文化等內在意涵。 因此,他捨棄了傳統的畫具,開始使用在法國垂手可得的遮陽棚條紋布料作為創作媒材。1970年,他在未獲官方同意的情況下,在地鐵站前放置了140條布旗,這樣的舉動引起了大眾廣大回響。後來,他改用一種具粘性的貼紙「條紋紙張」來創作。從此以後,他的作品可以不受限制地任意地出現在牆面、手扶梯、火車、船帆、旗幟,甚至是美術館警衛的制服上。這樣一反常態的表現手法,其實是對博物館或美術館保守觀念提出的一種反思。 雖然,早期美術館如紐約古根漢曾因擔憂他的作品太過大膽而取消他的展覽。但數年之後,他開始成為各大美術館邀約的對象。1986年,他獲密特朗總統(Mitterrand)的支持,在巴黎皇宮花園創作了第一件公共藝術「羅馬廢墟」。這件金額高達一百萬法朗(約合當時台幣六仟萬)的作品毀譽參半,保守的人認為作品破壞了十八世紀宮庭的古典美感,但欣賞的人則認為這件作品成功且大膽地在古蹟中融入了現代藝術。 不過,對布罕來講,無論是美術館的展出、或是戶外大型公共藝術,他始終堅持創作的三個先決條件:一、「達到極限」(a minimis)的創作,使用相同的創作語彙(8.7公分寬的條紋);二、「定點展出」(in site)的創作,作品根據它所屬的展出地點而創作;三、「依據時間」(tempresuo)的性質來決定它存在時間的長短。換言之,他的藝術,不論是裝置或是永久作品,完全是依據時間及空間而創作。 那麼,他對公共藝術的主要看法為何呢?在民國八十九年的藝術家雜誌中,一篇王玉齡小姐對布罕的專訪,他說明得很仔細:「很多藝術家們認為,藝術表現是自由的,但事實上,自由是有條件的,它必須回應某種要求。事實上,藝術家接受委託製作公共藝術品由來已久,中世紀的畫家們為教堂作畫,他們必須思考如滿足訂畫者的需求和喜好;而現代的公共藝術委製比較好的是,提供給藝術家一個場地和經費,由藝術家自行創作,這個場地也同樣具備了美術館的功能,展示著藝術品。不過,兩者最大的不同是在美術館的展覽即使是會造成爭論,有美術館的保護,藝術家還是可以自由發揮。不過,公共景觀中的藝術品就要面臨很多周遭環境的問題和限制,必須去思考如何配合及克服。而且,如果最後結果,作品不受大眾的喜愛,就會遭致非議及責難,壓力很大。因此,事先必須就整個客觀環境去觀察、衡量、適應,才能真正掌握地點環境與大眾需求,而獲得他們的認同和肯定。」 看完了他的介紹,你是否對丹尼爾‧布罕(Daniel Buren)這位法國當代重量級的藝術家及所謂的「當代藝術」有更深地瞭解了呢? |

![]() | ||||||||||
|

![]() | ||||||
|

創作作品: 從地板到天花板再倒過來
‧
創作年份: 1998
‧
設置地點: 日本東京 大部橋國際集團公司總部
創作作品: 片段思考 | |
‧
| 創作年份: 1992 |
‧
| 製作媒材: 在和貼膠 |
‧
| 設置地點: 德國Kempfenhousen市 Hypo銀行 |
![]() | 價格: 設計費35萬法郎 創作作品: 彩色的透明
‧
創作年份: 1999
‧
製作媒材: 玻璃
‧
設置地點: 德國慕尼黑市 國際Allianz公司總部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